长三角地区的钢贸商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大多来自一个南方的县城,那里群山环绕,土地贫瘠。如果时间回朔到他们的童年,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如果说这个群体具有强大的抗压性,你不用怀疑,因为他们吃过苦、受过罪,随便问一个钢贸商,哪个没有经历过白手起家,骑自行车跑客户的故事,哪个人没有一大把的辛酸?所以,当钢材价格大幅下跌,钢厂在盘剥他们金钱与利益的时候,他们保持了出奇的安静,涨了赚钱,跌了赔钱,仅此而已。
但再镇定,也无法逾越生死关,今年以来国内钢价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终于让很多钢铁贸易商们坐不住了。开始于4月中旬的这轮钢价大跌,让钢贸商在猝不及防中损失惨重。很多人发出了对当前“买断代理制”的不满。
当前规模较大的钢贸商大多是代理制,即先付款后提货。想做代理商,还要有一定的计划量,钢材一旦出厂,市场好了小赚,市场差了大赔,总之与钢厂没有太大联系。因为钢厂把持着钢价的定价权,钢厂制订的价格往往大大滞后于市场价格,这个差价就要有钢贸商来承担。
为什么不改变当前的定价模式?笔者就此问题咨询了很多钢贸商,很多人比较茫然,他们的思维对于“买断代理制”已经成为定势,想到改变也觉得不可能,一些有远见的钢贸商认为出现这一不对等的局面,在于钢厂处于市场强势地位,所以,钢材定价方式是向钢厂倾斜的。说到底这是一场利益之争。而目前,钢贸商还没有足够力量去讨价还价,因此这种定价机制在短时间内没有可能改变。
既然无法改变当前定价机制,大家就内部竞争。这种竞争在钢价不景气时体现的尤为明显,由于终端需求不足,各家都急着卖货,来个单子大家就互相杀价,直到抢到为止,这里没有行业的管控,只要你能赔的起。如果照这样下去,伴随着这一轮钢价调整,有不少小钢厂要倒,又何尝不是有许多小钢贸商也要倒下。
根据指导价对比南北的钢材价格,仅以φ10二级螺纹为例,上海地区报价3910元,北京地区4310元,广州地区4370元,差价一目了然。昨天工信部公布百万吨以下钢企将被淘汰,之于钢贸商同样如此,如果不首先从自身改变,“淘汰”将是一个很刺眼的词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