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来,在钢材市场震荡波动、价格快速下跌的态势下,不少钢厂一改前期频频上调出厂价格的强势,而是主动下调出厂价格,并给予钢贸商以追加补差,在钢市里引起较大反响,由此给业界诸多思考。
这段时间,众多钢厂纷纷掀起一股“降价风”。据统计自5月17日至21日,国内几十家钢厂都是清一色地下调出厂价格,触及的钢材有螺纹钢、线材、圆钢等建筑钢材,有冷热轧及涂镀板,有中厚板,有带钢、型钢、钢管等,几乎所有的主要品种的出厂价格都全面下调,下调幅度一般在50-100元/吨,也有150-200元/吨,最大的达到300元/吨以上。有的钢厂对前期钢贸商订购的钢材进行追溯(补差),最高的补差在300元/吨,最大降幅达到近6%,这是自4月中旬以来钢厂的出厂价格调整的最大降幅。
确实,钢厂如此大幅下调出厂价格和给予钢贸商的补差,这是近期来首次出现,与前期的持续上调出厂价格形成明显的对比。对此,钢贸如何看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钢贸商对于钢厂的下降出厂价格看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钢厂“降价救市”不如“减产稳市”、“限产保价”。
在上海宝山的一家从事冷热板贸易的钢贸公司总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钢厂这次下调出厂价格的幅度不小,但按照现在的钢厂出厂价格与现货市场的销售价格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倒挂”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比如说钢厂的5月份热卷出厂价格(给钢贸商的订货价)4800元/吨,而现在的市场销售价格仅4150元/吨,每吨还“倒挂”600多元,贸易商的亏损额依然很大。面临如此大的价格“倒挂”和经营亏损,贸易商怎么向钢厂继续订货呢,岂不是订一吨,亏一吨吗!
在上海钢材集散地的大柏树地区的上海一家钢贸公司总经理向记者算了一笔帐,他是某钢厂的代理商,每个月的协议订货量2万吨热卷,每月必须完成,否则钢厂将取消代理资质。5月份他向钢厂的订货价4900元/吨,这是订货成本,还不包括公司的经营开支,目前上海地区的热卷实际成交价都在4150元/吨以下,每吨至少亏损600-700元/吨,现在公司的库存量还有1万吨,后面的行情是否继续下跌,时下还说不清,即便不继续下跌,或许上升到4200元/吨,亏损还是明摆着的。这么大的亏损,上半年公司还挺得过去,下半年如果价格继续严重“倒挂”,就无法经营了,不可能继续向钢厂订货。亏损太严重,手头没有资金了。
这位钢贸公司总经理说,现在我们正等待钢厂给钢贸企业的5月份钢材价格补差政策,希望能从钢厂多获得一些补差,减少因价格“倒挂”带来的亏损。
记者问:“你们怎么不提高热卷的销售价格呢?”
这位老总一语道破“天机”:现在快到了月底,是最敏感的时候,不能把价格抬上去。如果在这个时候现货市场价格上涨了,那么钢厂就不能给予钢贸商的价格补差,或者说补差就会减少。要拼到月底,当钢厂的补差政策出来之后,到下个月初,是拉涨的最好时间。
看得出,钢厂与商家之间的博弈可谓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这也折射出钢厂在价格追溯机制上存在的负面影响,显然不利于钢材市场的稳定。
要从根本上消除价格“倒挂”现象,才能使钢厂和商家实现“双赢”,才能保证整个钢材市场的稳定。“倒挂”现象存在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我国钢材的定价机制上存在的严重缺陷,不公正,不科学,不规范,不合理,波动性、随意性不大,没有一个监管和约束机制,因而导致价格“倒挂”现象的存在,而且日趋严重。
其实,最近众多钢厂频频大幅下调出厂价格或给予钢贸商的价格追溯,正是这种缺乏监管和约束的钢材价格定价机制的负面效应体现。
尽管钢厂试图以降低钢材出厂价格,吸引钢贸企业向钢厂订货,缓解钢厂的销售压力,但因为价格的“倒挂”存在,实际成效有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钢贸企业面临严重的价格“倒挂”仍心有余悸,不敢贸然订货,他们采取的尽量少订货、不订货的策略,以规避后市风险。
由此来看,钢厂的“降价救市”、扩大销量的目的很难达到,或许是收效甚微。一些钢材贸易商认为,钢厂真的要想稳定市场,救市保价,最有效、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减产、限产,把产量降下来,实现供需平衡,消除价格的“倒挂”,让钢贸商有利可图,从而调动其向钢厂订货积极性。
看来,稳定钢材市场还得从源头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这就是不应盲目扩张产能,把过剩的产能降下来,缓解供需矛盾;同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规范的钢材价格定价机制。这样,才能稳定国内钢材市场,避免钢材价格的大起大落。
钢厂“降价救市”,不如“减产稳市”!此是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