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19日专电题:一季度信贷创天量 中小企业仍需“输血”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按此计算,今年一季度我国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占全年信贷指标的90%以上。
如此天量信贷,自然是保增长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各界也担心其有效性:贷款是流入了实体经济还是在“体外循环”?最具活力、最能解决就业却也是最缺资金的中小企业,其贷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信贷超常规增长 “铁公基”仍是主角
“一季度信贷超常规增长有其合理性,在经济下滑势头较猛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需要的,也是先前被压抑的信贷能力的释放。”交通银行高级金融分析师仇高擎说。
充裕的流动性为经济复苏提供了基础。一些先行指标也显示,中国经济有望“触底”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3月份达到52.4,已经连续4个月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3月份进出口数据出现久违的回升。
但也有专家认为,PMI指数出现大幅反弹的行业主要是与政府基建项目相关的机械及各种设备制造业,目前回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项目投资,民间投资是否已被拉动还需要观察。
海通证券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陈勇认为,此轮信贷增长主要对象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大公司,即银行俗称为“铁公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闸门仍感觉偏紧。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14日发布的一季度货币信贷报告显示,一季度上海中长期贷款增加1006.9亿元,同比多增486.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增加438亿元,同比多增339.9亿元,主要投向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商务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四行业贷款增量占比近八成。
进入实体经济还是“体外循环”?
对于天量信贷的另一个担心则是,新增贷款是有效流入了实体经济,还是在“体外循环”?
3月份的金融数据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当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5.5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7.04%,M2、M1剪刀差收窄到8.47个百分点,显示经济景气度有所上升。M1保持高增长,说明企业用于投资经营的资金在增加。
但另一方面,票据融资比例仍居高不下。今年一季度,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16万亿元,同比多增3.07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68万亿元,而票据融资增加1.48万亿元。
仇高擎表示,尽管3月份信贷结构有所改善,票据融资比例降低至22.6%,但由于前两个月票据融资占比分别达到41.6%和47.3%,一季度这一数据仍然高达35.6%,远高于一般年份5%左右的比重。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能做票据融资的基本上都是大企业,这些企业实际上并不缺钱,或者说面对不好的经济形势也不愿意拿去投资生产,而是转成定期存款,赚取利差,因为当前票据融资的成本低于定期存款利率。
一些金融界人士反映,一季度贷款结构中,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短期贷款仅占25%,且2月比1月锐减3000亿元,钱主要在国有大项目与银行间流动,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剧,纺织等贸易型、出口加工型企业贷款依然困难。
“纺织业贷款难难在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不足3%。”无锡江阴毛条厂总经理肖锦文说,除了极少数上市公司和地方扶持的骨干企业,90%以上纺织企业贷款很难,在资金紧张时,主要靠大企业拆借。“纺织业贷款利息只有几个点,而房地产业即便在低迷期也有十几个点,银行当然倾向后者。”
中小企业贷款仍未解渴
陈勇分析认为,信贷的松紧操作对不同规模经济主体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在信贷放松时,松的是大中型企业,在信贷收紧时,紧的却是中小企业。一季度信贷猛增,基础设施项目和大中型企业“不差钱”,而中小企业和农村信贷依然不足,这方面应着力加强。
上海浦东新区中小企业推进服务中心主任李家伟表示,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经济细胞,也是中国解决就业、产品创新的主力军,如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国经济的复苏将要大打折扣。但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仍然被银行拒之门外,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互动,搭建平台、创新模式、打破僵局。
这方面尝试较为成功的是“张江高科技园区企业易贷通模式”。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与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市住房置业担保有限公司共同推出“张江企业易贷通”产品,通过政府推荐、银行融资、专业担保公司担保,共同降低了小企业授信准入门槛。运行半年多以来,已为25家企业提供了6000余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据了解,为进一步解决“张江企业易贷通”资金池及小企业超短期融资需求,交行上海分行近期还与上海市经委小企业办、担保公司共同创新资金池模式,拟将资金池的资金通过信托公司设计成信托产品,提供给需要资金的小企业。
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表示,要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积极引导各银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快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加强产品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