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低同比增幅。其中,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3351.6万吨、3518.9万吨和4230.1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6.2%、12.4%和11%,这意味着国内钢铁行业受总需求放缓的影响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950年所有发展中国家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比重仅为2%,而2007年仅中国的钢产量就达到36.4%。此外,目前的世界钢材贸易结构中,板管材占贸易总量的70%左右,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钢材出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出口钢材中,板管比达70%以上。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近期全球板带材产能大于需求,冷轧板、不锈钢板、镀锌板等设备的开工率只有70%左右。高附加值钢材出口受当前需求下降的影响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
兰格分析师张琳表示,在经济衰退,需求大幅减少,原材料严重下跌的市场,低成本战略是国内钢企值得重视的策略。今年上半年,全球钢材消费量的旺盛增长,刺激了铁矿石、焦炭、能源和物流费用的大幅扬升,但我国钢企并未受益。根据花旗银行的数据,2002-2007年,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生产毛利率平均在130%以上,2002年到2008年,全球钢材价格指数平均上涨了178%,国内钢材价格指数从2002年12月份的102点上升到2008年1月初的134点,仅上涨31.4%。因此,当受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时,国内钢企面临的最大困境除了钢材需求的减少,还有就是大量高成本库存包括原材料库存和由这些高成本原材料制造的高成本钢材的消化。国内钢企四季度全行业亏损毫不奇怪。
张琳认为,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上游行业的成本,企业的压力将会减小很多。目前,钢企对原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身拥有铁矿石、煤炭资源,获得比市场价格低的原材料;二是通过长期协议锁定原材料价格,保持成本的稳定和可控;三是利用地理位置或交通便利尽可能减少原材料成本。
原材料低价也是上周原材料市场表现乐观的一个因素。近期复产的钢厂由于库存不多,原材料低价,开始恢复采购,无论国产矿还是进口矿市场均表现出需求活跃的态势。根据兰格钢铁咨询公司的监测,上周部分钢企和矿选企业出现拉锯现象,由于市场成交价格尚未达到矿选商的理想价位,矿选商出货并不积极,厂家表示要等到春节后再考虑出售资源,大部分钢厂转而加大对进口矿现货的采购,进口矿市场因此也活跃起来。截止12月12日,铁矿石65-66干性酸基品种价格在650-850元/吨。
焦炭市场成交情况上周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中小钢铁企业近期恢复生产较多,对焦炭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但焦化企业并没有完全恢复生产,仍然维持前期减产状态;大钢铁企业采购力度没有明显加大。截止12月12日,二级冶金焦的出厂价1200-1600元/吨。
兰格分析师表示,成交清淡,需求有限,观望情绪浓厚是近期钢材市场的主要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