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往年惯例,11月份是每年铁矿石长协谈判的起始月,也是铁矿石谈判最为敏感的时期,今年也不例外。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与国际三大矿业巨头新一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启动,供需双方将就市场进行接触和交流。
【谈判重点】
季度定价模式能否回归到长协模式?
从前期业内观点看,普遍的期望仍是希望季度定价能否回归到长协模式,但就目前形势以及矿山的态度来看,无疑将是“黄粱一梦”。
谈判前期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说:“从实际情况来看,季度定价运行了一年,但效果并不好,我们认为应该有所改变。”他坦言,在我国进口铁矿石减少的情况下,进口成本上涨却超过了50%,钢铁产业上下游已经到了极度失衡的边缘。“在我看来,目前的矿石定价模式并未最终定论,仍在博弈之中。”罗冰生在几次会议中都作出这样的表述。
此外一些专家的观点则认为季度定价难回长协模式。Mysteel资讯总监徐向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使运行一年的季度定价回归到长协轨迹中并非易事。他表示,目前三大矿山在铁矿石市场上占有绝对份额,中方很难有筹码让其在铁矿石定价机制方面进行让步,从试图改变目前现行的定价模式角度看,这次的谈判难度很大,需要的时间很长。“除了努力回到年度定价轨迹外,中方还应在其他方面进行尝试,改善目前矿价背离钢价的难堪局面。”
徐向春认为,一方面,可以继续尝试目前的矿价和钢材价格挂钩,从而保证钢厂利润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与短期定价相应,以年度为单位确定采购数量的模式应该更加灵活,钢厂可以选择性的确定自己的短期订货量,以防范风险。
中方再提铁矿石谈判“去金融化”
今年以来铁矿石金融属性逐渐显露,一些专家认为铁矿石的资本属性是“金融化”陷阱,是摩根大通、花旗等国际金融大鳄在铁矿石领域争夺全球利益的重要金融工具,因为整个谈判的始终其实都在体现铁矿石背后国际金融公司的利益。
事实上,早在国庆前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就表示,经过中方慎重研究认为,铁矿石定价体系应该采取矿价与国内的热轧、螺纹钢等一次钢材的市场价格挂钩的机制才是合理的。这一表态,意味着中钢协对“铁矿石谈判的去金融化”作出正面解释。
单尚华称,铁矿石价格应该与钢材的“一次材”价格挂起钩来,铁矿石不是最终商品,只通过“一次材”才体现其价值。“一次材”一般包括热轧、螺纹钢线材等钢材品种。很明显中方关注的焦点,已经从今年年初的“是否应该实行指数化定价”,变成“如何使指数更加合理”。这被认为是中方对目前铁矿石市场形势以及在定价机制上更从实际情况出发的策略。
综上所述:纠结于能否回归长协模式似乎“不太现实”,实际一点行动是如何让以现货矿指数均价为计算标准的季度定价体系更加合理。
【矿商态度】
虽然三大矿山已经成功的将指数定价抛给了中国,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三大矿山也并不是铁板一块。
国际金融报文章称,刚拜访完三大铁矿石巨头的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徐旭透露,三大巨头对指数定价和未来定价模式的看法并不一致,“必和必拓把重点放在如何让铁矿石实现金融化上,而淡水河谷想把焦点放在降低运输成本、增强竞争力上,力拓则采取了保守态度,视各方情况而定。”
但总的情况来看,矿商仍然坚持季度定价这一“原则”。力拓公司表示,并无回归铁矿石年度基准定价机制的计划。他们称,公司将继续执行季度定价机制,因为这一机制向市场提供了铁矿石价格走势的最清晰的图景。不会回归原有的年度定价机制。此外淡水河谷也声称已不再自己宣布定价。表示他们已经与全部的客户达成协议,建立了铁矿石季度价格机制,并以中国现货市场价格指数为基准。同时表示,“每一季度末,新价格将由新季度开始上一个月之前的三个月平均值来自动确定。”这就意味着,其希望中的明年第一季度价格,仍由今年9月、10月和11月的平均现货价格来决定。
【谈判背景】
国内进口铁矿石市场情况
就在矿商以铁矿石供不应求作为新财年铁矿石谈判“利剑”的同时,10月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大幅下降。中国海关总署在其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月进口铁矿石4572万吨,较9月的5620万吨下降19%。另据路透社昨日援引西澳大利亚州黑德兰港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9-10月澳大利亚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向中国的发货量比去年同期锐减40%至647.4万吨,而同期向日本的发货量激增近3倍至711.2万吨。
矿石进口骤降,背后是中国钢材市场“金九银十”旺季不旺的尴尬局面。在8月、9月份进口了大量铁矿石,因此造成铁矿石库存高企。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石4.576亿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153万吨,同比下降2.51%。今年以来中国进口铁矿石处于下降态势,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口铁矿石同比增长18.4%,二季度同比下降6.87%,三年季度同比下降14.33%。200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6.38亿吨,预测今年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比去年有所下降。
目前来看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中国铁矿石需求量还会增加,首先,部分钢铁企业为满足今冬明春的生产需要,要增加库存,铁矿石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进口铁矿石的需求量相应也会增加。其次,国际三大矿山企业降低了今年第四季度铁矿石报价,对企业采购是一个有利因素,国内钢铁企业会补充进口部分铁矿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今年1-9月中国进口铁矿石每吨平均到岸价121.7美元,比上年同期每吨上涨43.84美元,涨幅56.31%。今年1-9月,中国进口铁矿石4.576亿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153万吨,但进口总金额556.8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1.6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03亿元人民币。
中国钢厂仍将微利运行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1-10月份纳入统计的75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693.4亿元,利润率只有2.8%,低于我国工业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而扣除投资收益54.94亿元后,实际上钢铁企业的钢铁主业利润只有638.45亿元,销售利润率则仅为2.58%。
有钢厂人士表示,以目前的钢材价格和矿价来看,国内钢企的吨钢盈利只有20-30元,虽然明年一季度矿价上涨将提升钢价的成本,对钢材价格能够起到一定的拉升作用,但钢厂微利运行的态势仍然难以改观。
印度向中国出口铁矿石降四成
作为除几大矿商之外最重要的供给方,印度的态度无疑加重了我国铁矿石需求的压力。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印度向中国出口铁矿石量291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超过44%;10月份出口量相比9月份,环比跌幅达39%。
铁矿石分析师表示,印度矿进口量的减少主要受政策影响,“印度卡纳塔克邦最近发布了铁矿石出口禁令,该邦占据了印度到中国铁矿石出口量的四分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印度拥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储量达250亿吨,所产铁矿石约56%用于出口,主要出口至中国。有媒体了解到,印度大幅减少铁矿石出口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印度矿的主要买方,中国的中小企业或受到连累。
一些负责采购的钢厂人士表示,印度到中国的发货量越来越少,“甚至有时都买不到印度矿”。
【未来展望】
涨势基本确认分析称涨幅存分歧
分析师认为,铁矿石价格已经保持高位,后期上涨空间不会太大。“钢厂对于高价进口矿的接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10月份铁矿石进口下降19%,主要是由于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钢铁企业经营的压力较大。再加上中国钢铁行业限电限产的影响超出市场预期。故此限制了铁矿石的上涨空间。”
不过,坚信铁矿石将继续疯狂下去的分析师认为,中国进口铁矿石数量虽有所减少,但这只说明了矿石流向发生了变化。数据显示,9-10月份澳大利亚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向中国的发货量同比锐减40%至647.4万吨,而同期向日本的发货量则激增至711.2万吨,同比激增近3倍。所以,矿价不会因为中国需求减少而停止攀升的脚步。再加上美元贬值压力,明年矿价继续上涨在所难免。
“中国钢铁行业不能过于乐观地看待中国需求对矿价的影响力,而应更为实际地寻找解决过度依赖进口铁矿石这一顽疾的办法。”一位分析师表示。
国产矿未来有望超过13亿吨
短期内,想依赖国产矿和自主矿并不现实,首先,国产矿的品位大多较低,与澳矿、巴西矿乃至印度矿不可比;其次,从总体数据看,我国钢企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且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把持着全球70%的铁矿石市场和金融化程度极高的海运市场。
据预计未来3至5年,国产铁矿石有望超过13亿吨。国土资源部称,“我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其中新增铁矿石资源量50亿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介绍,今年1至9月,全国铁矿石产量达7.8亿吨,同比增长25.9%。与此同时,我国权益铁矿石的比重正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武钢等大型钢企与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加强合作,保证铁矿石的“自给自足”。据了解,“目前中国正在建设的海外铁矿石权益矿大体在1.9亿吨产能,相当于中国进口量的30%。”
综合以上几个大点,不得不得出一个尴尬的处境,那就是世界需求最大的钢铁大国,在原料定价方面的“话语权缺失”。展望2011年,不管谈判结果好坏与否,经济要发展,建设要加速,铁矿石资源在“探寻”中,中国钢铁业将面对新的挑战! |